以中心“小切口”撬动社会“大平安”

发布日期:2025-05-20 08:28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量: 【字体:  

综治中心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安徽建设的重要平台。我省近日召开现场会,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以中心“小切口”撬动社会“大平安”

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共同解决两地群众的反映诉求和矛盾纠纷。(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王文生 本报通讯员 熊逸凡 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以县级为重点的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让群众需求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

近日,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蚌埠市召开。会议部署,坚定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有效提升基层预防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水平。

多方协同

解纷平台“一站式”

今年3月4日,无为市高沟镇居民叶某怒气冲冲地来到无为市综治中心,诉说其邻居的种种“恶劣行为”,并要求公安机关追究邻居的刑事责任。市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叶某情绪,一边耐心聆听他的诉求。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为其安排了合适的调解人员。

“在这里,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窗口,不同的矛盾纠纷,也有不同的调解工作室。”不久后,在调解员细致调解下,叶某和邻居的矛盾得以化解。

这样的高效联动调解,正是无为市综治中心整合多方力量,实现群众解纷“最多跑一地”的生动实践。

走进无为市综治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厅四中心”的治理矩阵——占地4800平方米的现代化空间内,集成群众接待大厅、信访服务中心、矛盾调处中心、综治工作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五大功能模块,功能完备。

整合资源,才能建强矛盾调处阵地。基于“政法工作一盘棋”,无为市综治中心打破各政法单位之间的壁垒,统筹相关部门派员常驻,其他重点部门(单位)轮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及时参与矛盾调处。同时引入公共法律服务、心理服务、法学会、见义勇为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构建起“一站式”解纷平台。

“推动调解组织、行政主管部门、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各方面解纷资源入驻、轮驻,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合力。”省委政法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特点就是集合办公、方便群众。

据了解,我省把综治中心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率先在全国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建设,选取18个县(市、区)先期开展县级综治中心建设,实现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全覆盖。

着眼“综治中心搭台、入驻部门唱戏、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全省各地积极推动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动员协调政法机关和信访、人社、住建、卫健、工会、妇联、法学会等单位以入驻、常驻、轮驻等方式应驻尽驻、能驻多驻,让群众解决诉求“只跑一地”、解开心结“只进一门”。目前,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建成线下实体功能平台708个、线上调解平台入驻各类调解组织4000余个。

多元化解

治安防控“一体化”

今年3月,淮南市民袁女士的紧急求助电话揭开了一场矛盾调处“多兵种联合作战”序幕:12338热线接报家暴风险后,田家庵区综治中心启动“平台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迅速将该案件转办至区妇联。区妇联第一时间联系属地妇联干部及片警完成入户调解,2天后开展走访,7天后跟踪回访,确保矛盾不反弹。袁女士夫妻二人均表示已经和好如初,并对工作人员的调处表示满意和感谢。

在田家庵区综治中心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职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运行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被不断完善,并上墙张贴,明确入驻单位职责事项清单,优化常驻部门入驻人员职责任务,进一步强化业务协同,提升综治中心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硬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是关键。综治中心平台搭建起来之后,派员入驻的各部门、单位就要切实依法履职。

据了解,目前,各地综治中心通过实战化运行管理,努力构建“一体化”治安防控格局。对照矛盾纠纷化解“路线图”,科学设置受理区、化解区、调度区,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办理流程、严格闭环管理,确保每一项诉求都“导得出”“接得住”,成为矛盾纠纷调处的“终点站”。

秉承实战导向、实体运行、实效为先理念,健全完善综治中心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形成首问负责、分流交办、会商研判、监测预警、督查考评等工作闭环。与此同时,在省级层面实行季度会商研判和重点情况随时调度机制,在基层普遍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有效调度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实现统筹督促常态化、长效化。

各地还积极打造各类调解品牌,依托综治中心固化矛盾纠纷调处的有益经验,形成“徽风皖韵”解纷品牌矩阵。桐城市“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入选2023年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临泉县创新“有事找书记”、绩溪县“三步”家风培育法、桐城市“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入选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黄山“作退一步想”、淮北“一杯茶”、合肥“巷导计划”、阜阳“两有三解”、滁州市皖“枫”苏畅、铜陵“铜心解纷”等调解品牌紧扣城乡差异、体现文化禀赋,有力促进“案结事了人和”。

科技赋能

监测预警“一张网”

合肥市瑶海区长淮街道辖区面积3.51平方公里,坐落有77个住宅小区、20个商业楼宇、11个专业市场、1个火车站。近年来,长淮街道依托“市综治平台(二期)四级指挥调度模块”,推进警情类矛盾纠纷流转化解工作。

信息化是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的重要支撑。我省各地强化信息化支撑赋能,努力实现“一张网”监测预警。

蚌埠市固镇县综治中心建成纵横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业务信息系统,为县直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基层站所、调委会等开设线上账号720余个,通过线上高效流转、闭环管理,推动线下秒级响应、联动化解,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天长市、镇、村三级综治视联网全部接入各级综治中心,全域覆盖“眼更亮”。创新打造“一屏观天长指挥调度系统”,嵌入各镇(街)网格地图模块,围绕平安建设职责任务,动态监测领域矛盾风险案事件,实现天长平安指数“一屏观”。

据省委政法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省坚持以现代科技赋能综治中心建设,探索建设上下贯通、部门互通、数据联动的运行网络,促进综治中心作用发挥更及时、更精准。搭建多维数据平台,制定全省综治信息化建设规划,统一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在“一网统管”框架下推进全省综治中心信息化建设。在推进社会治安形势监测系统建设中,搭建了全省“平安稳定指数”模型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系统省级平台,研究制定矛盾纠纷分类及数据规范地方标准,建成智慧安防小区系统等一批智能应用平台,推动每个矛盾纠纷统一编码、准确录入、有序分流。

据了解,下一步,我省将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在更高水准上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为矛盾纠纷“终结地”、社会治理“晴雨表”、服务群众“连心桥”,切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 本报记者 李晓群 本报通讯员 张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