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检察院王健:有功不居甘奉献 初心永驻写担当
他们曾经是党的忠诚卫士、共和国的钢铁长城。卸下军装,穿上检察制服,他们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带上新的征途,在检察事业中延续军人品质、践行为民初心。
战争年代,他是一名英勇无畏的浴血尖兵——带领全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指挥果断,英勇无畏;和平时期,他堪比“拼命三郎”——永褒军人本色,扎根检察事业;退休后,他成了青少年的“贴心人”——义务为群众宣讲政策,全身心扑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他就是固镇县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王健,2020年获全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血洒疆场不退却。1986年,我国西南边陲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炮火还在继续。剃光头,写遗书,将名字和血型标记在衣服里层上,王健带领全营官兵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战斗中,王健所在炮兵营,以“猛、准、狠”的炮火,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步兵称赞炮弹“长了眼睛”“打得好”“给大炮上了刺刀”,被俘的越军则心惊胆战地说:“你们的大炮打起来像刮风一样,太厉害了!”
王健服役期间4次立功18次受奖,被评为北京军区优秀教练员,技术能手等称号,还有3项技术革新项目被北京军区推广使用。同时,王健还撰写了大量反映参战官兵训练、生活稿件,并多次获奖。
躬身检察不言悔。“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肩上的担子千斤重。必须察微析疑、公正司法,把每个案子都办成铁案,切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就是责任、就是党性!”王健一直坚守自己的责任和党性。
1989年,王健脱下军装参加检察工作,重新开辟一方“战场”。法律素质相对较低是那时基层检察机关的普遍现象,王健也不例外,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怎么办?学习是唯一的途径。边学边干,从书本上学、从“专家”身上学、从实践中学。那时一个月工资60元,每个月花十多元订多种法治刊物,千方百计从图书出版社买《法学词典》……就这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法律的“门外汉”渐渐适应了检察工作。
一案失民心、一案损形象、一案砸牌子。一个案子办不好,老百姓就会说我们没正事!王健曾经办过县医院贪污窝案,案情不复杂,案子背景很复杂——部分医生出具伪证,个别医院领导也给当事人出谋划策,导致案件没法审理。王健在审查材料时发现伪证所用稿纸最下方的一行数字有问题,经查,伪证落款时间和稿纸印刷的时间有差距……最终,该案4名当事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老百姓纷纷说他是“当今包青天”。
从检21年,王健先后评为安徽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安徽省普法先进个人、安徽省依法治省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人民满意的检察干警、全国检察机关人民满意的检察干警。
献智公益不停歇。退休,对于许多人来说,意味着职业终结,而对王健来说却是崭新的开始。2014年5月,王健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岗位上退休,领导找到他,希望他来担任县检察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参与筹建“固镇县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基地”。出于对青少年成长事业的热切关心,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聘请。
从此,他以青少年为子,以县检察院为家,坚持退休不退岗,全身心扑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发挥余热,尽心尽责,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抓好青少年法治关爱工作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使命。在他担任法治副校长10余年间,捐款数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其中有3人考上了大学。2017年12月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十佳五老”提名奖,2019年获安徽省优秀党建工作指导员称号。
长期以来,王健还一直关注老兵群体,并守护着对他们的承诺。他主编并自费出版了《砥柱中流之淮北抗日根据地西大门斗争史》《抗战老兵欧兴田》,宣传淮北抗日根据地西大门和抗战老兵、中国好人欧兴田的先进事迹。(来源:固镇县检察院 蚌埠检察)